为深入贯彻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数字经济商学院供应链管理教研室于6月18日在仁者楼407教室开展“教师说课程教学”专题活动。活动致力于构建教学经验共享桥梁,通过教师阐述课程教学理念、展示创新教学设计方案、探讨课堂互动与评价模式,合力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吸引力。

当日,供应链管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对《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应用》《物流仿真》等9门课程展开说课展示,全面呈现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学创新实践。李竺奕、陈泰岳、李若玲、罗稚淇、吕志赛、李晓艺、戴阿男共计7位老师,围绕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革新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展开深入探讨。他们立足丰富的教学实践,融合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精准把握课程核心要点与学习难点。分享过程中,老师们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灵活运用案例导入、小组协作探究、项目化实践教学等多元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李竺奕老师在《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说课中,以“深化理论认知、锤炼分析能力、提升实践水平”为目标,深入解析供应链全流程运营与典型案例中的管理策略。通过“案例研讨+仿真模拟”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与行业真实项目,构建“理论-实操”深度融合机制,以供应链优化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多元考核,培养具备供应链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陈泰岳老师在《生产运作管理》说课中,聚焦“掌握运作原理、强化流程优化、提升实践应用”目标,深度剖析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编制与现场管理等核心内容。通过“项目驱动+沙盘推演”模式,融合生产运作模拟沙盘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搭建“课堂教学-企业实践”联动平台,以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线优化方案等多元考核,培育具备生产运作规划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两门课程均立足学科前沿,创新教法,突出应用导向,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李若玲、罗稚淇、吕志赛等教师依据各自课程特色,深入交流了情景模拟、项目导向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手段的实践经验。在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方法革新升级、评价体系完善重构等方面,均收获显著成效。教研室主任总结指出:“此次活动充分激发了教学团队的协作创新活力,成功凝练出一套可推广的课程改革模式,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全方位、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在说课展示环节后,教研室教师围绕课程创新展开深度研讨。在面对如何在供应链课程中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困惑,李晓艺老师以《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为例回应:“可将WMS(仓储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仿真操作融入理论教学,通过模拟仓储规划、物流路径优化等真实业务场景,打造‘理论解析-系统实操-方案优化’的教学链条,实现学用结合。”针对专业课程交叉性强的特点,戴阿男老师以《跨境电商与全球供应链》为核心,建议搭建“跨境供应链课程群生态图”,联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等课程,梳理跨境电商选品、国际运输、通关结汇等环节的知识网络,构建覆盖全链路的专业知识培养体系。


作为落实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八说”要求的关键行动,供应链管理教研室精心组织此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互评互鉴,精准锚定课程建设方向,促进了深度的专业交流与经验互通,有力推动了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革新和评价体系完善等领域,均收获显著进展,切实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本次活动极大激发了教学团队的协作创新活力,成功凝练出一套可推广、可复用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此为契机,教研室将秉持问题导向原则,构建常态化教研机制,持续深化教学研究。未来将聚焦打造理论扎实、实践突出的精品课程,形成辐射校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集群,为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筑牢教学根基。
图文:罗稚淇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