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字经济商学院供应链管理教研室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优化”主题,组织开展多维度集体磨课活动。多位教师以课程实验为载体,通过“仿真推演+案例解构+跨学科融合”的模式,深入研讨教学创新路径,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筑牢基础。
李竺奕老师的《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授课在贤者楼325进行,以物流与供应链推演系统为依托,通过"仿真操作+实战推演",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视化的供应链构建过程。学生在虚拟地图中自主决策运输路线、库存策略及成本控制参数,将供应链系统理论转化为可视化构建过程。

吕志赛老师聚焦课程实验二“网上零售业物流服务”展开磨课,以电商企业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设计小组讨论与模拟决策环节。他带领学生剖析物流服务效率优化痛点,从订单履约流程到末端配送网络布局,通过场景还原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参与磨课的教师围绕案例时效性、讨论环节控场策略等展开研讨,共同优化“问题驱动-团队协作-方案输出”的教学闭环。

罗稚淇老师以实验四“快递中转场仿真建模”为核心,将Flexsim软件操作与模块化建模原理深度融合。磨课过程中,她重点拆解参数化设置方法,通过“原理讲解-软件实操-策略验证”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搭建中转场仿真模型的能力。教师们针对“如何通过参数调整引导学生分析运营策略差异”展开探讨,最终形成“基础建模-变量测试-数据可视化”的进阶教学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的系统分析与物流优化意识。

李若玲老师在第十章“港口物流信息中心”教学磨课中,以深圳盐田港、上海洋山港为样本,通过“场景还原+系统解构”剖析集装箱作业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她设计“矛盾研讨”环节,引导学生从码头、货主、海关等多主体视角探讨信息集成价值,将港口物流的效率优化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协同管理方案。该教学设计通过真实港口数据引入,强化了学生对多主体协同机制的理解。

陈泰岳老师围绕《生产运作管理》“库存管理”章节开展磨课,整合服装快消品、医疗器械等行业案例,构建“情景模拟+数据建模”教学体系。他带领学生运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解决库存积压与缺货风险问题,通过跨行业对比分析不同库存策略的适用性。磨课团队针对案例数据更新频率、建模工具选择等提出改进建议,形成“理论公式-行业数据-决策模拟”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将库存管理理论转化为企业实践能力。

此次集体磨课活动累计覆盖5门核心课程、7个实验教学模块,形成12项教学改进方案。教研室主任表示,后续将以“课程实验-学科竞赛-企业项目”为链条,持续推进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为培养具备数字化决策能力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打造特色教学范式。
撰稿:李若玲
摄图:李若玲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