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异科导师田海燕带领异科班同学携手重庆移通学院校团委(社团&支队)组成的志愿者们前往綦江区心欣康养服务中心,为30名长者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维疗愈计划”。此次活动不仅是志愿服务,更是一次学科交叉的实践课堂,展现了异科导师制下“教、学、用”一体化的教育成果。

学科融合:从单一活动到多维疗愈矩阵
“传统公益活动常聚焦单一领域,而今天我们尝试用跨学科思维重构服务场景。”本次活动结合老年心理学知识选曲,用《东方红》《甜蜜蜜》等经典曲目激活长者的情感记忆;志愿者们也将摄影棚“搬”进养老院,结合美学理论与老年人形象特点,设计出“复古风”“国潮范”等主题拍摄方案;同时本次活动也从运动医学角度优化八段锦动作,确保长者在安全中感受传统养生的魅力,志愿者们的全程参与,让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均渗透着专业深度。




导师引领:知识转化与社会服务的双向奔赴
在“金曲咏流传”卡拉OK环节,志愿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者,而是成为“音乐疗愈师”,通过声波频率分析与互动演唱,探索音乐对老年情绪的调节作用;摄影团队的学子则化身“视觉叙事者”,运用人像摄影课程中的光影技巧,将长者的皱纹与银发转化为镜头下的“岁月史诗”。“这不仅是一次服务,更是一堂鲜活的‘田野课’。”参与学生感慨道。




教育闭环:跨代际对话中的学术反哺
活动中,田老师刻意设计“双向学习”环节:学生教长者使用智能设备点歌,长者则向学生口述历史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这种代际间的知识交换,让志愿服务升华为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的交汇点。
在异科活动中田老师始终倡导“无界学习”,此次养老院之行正是该理念的生动实践。当专业学科在公益场景中碰撞,学生得以跳出课本边界,在真实社会问题中检验知识的价值;而长者也在跨代际、跨领域的互动中,重新感知自身经验与现代科学的共鸣。正如活动尾声一位爷爷所言:“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和年轻人一起搞活动!”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知识流动成温暖的力量,这场公益创新,不仅为养老院注入青春活力,更在代际对话中书写了新篇章——银发群体的“人生下半场”,通过特色教育模式产生更多的回响!

撰稿:张子欣、韩彬彬
摄影:韦红红、王泳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