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星期二晚上,异科导师李天宇与异科班33名同学在丁山书院的天蝎座多功能教室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异科导师”课程。本次课程的主题是《软件开发流程概述》,旨在帮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流程,拓宽其数字化思维,提升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工具。数字经济商学院的学生虽然并非主修计算机专业,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几乎都会与信息系统、数据分析、智能化平台等软件产品打交道。因此,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实现的逻辑,也能够增强他们在跨学科合作中的沟通能力与协作效率。本次“异科导师”课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计的,希望通过一次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建立起对软件开发全过程的系统认知,并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课程伊始,李天宇老师首先介绍了软件开发的整体框架,将其分为五个核心阶段: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验证以及部署维护。通过图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们逐步理解了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目标及其在整个项目周期中的作用。
在“需求分析”环节,李天宇老师强调了用户需求调研的重要性,并以一个电商平台的功能改进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需求。学生们积极互动,提出了诸如“用户下单失败怎么办?”、“如何提升购物车的转化率?”等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进入“系统设计”阶段时,李天宇老师通过一个简易的流程图展示了模块划分、接口定义和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架构概念,李天宇老师还引入了一个校园选课系统的模拟设计方案,现场演示了如何将功能模块拆解并进行数据交互。
在“编码实现”部分,李天宇老师并未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编程语言,而是重点讲述了代码规范、版本控制(如Git)以及团队协作中常见的开发模式(如敏捷开发)。通过展示GitHub上的开源项目页面,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现代软件开发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随后,在“测试与部署”环节,李天宇老师结合自动化测试工具与持续集成的概念,说明了高质量软件是如何通过层层验证来确保稳定性的。最后,李天宇老师还简要介绍了软件上线后的运维工作,包括性能监控、故障排查与迭代更新等内容。

整个课程过程中,李天宇老师始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或分享自己的理解。许多同学表示,虽然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通过这次课程,第一次真正明白了“软件是怎么做出来的”。
一位学生说道:“以前总觉得写代码就是写程序,现在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多步骤和逻辑,感觉特别有条理。”另一位同学则表示:“这堂课让我意识到,软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用户体验、团队协作和持续优化的结果。”此外,李天宇老师也鼓励学生们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建议。不少同学希望后续能开设更多实践类的内容,比如体验一次简单的项目管理流程,或者尝试使用低代码平台进行应用开发。
本次异科导师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完成。通过系统化的讲解与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对信息技术的全局视野。同时,李天宇老师也期待着与数字经济商学院的师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构建更加开放、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
撰稿:李天宇
摄影:王怡涵
数字经济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