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绿,清明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4月1日中午,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异科导师田海燕老师带领异科班33名同学在南洲食堂五楼开展了一场"揉春色入青团,传文化在指尖"青团制作活动,将课堂搬进厨房,在揉搓蒸腾间开启了一场“可触可感”的节气文化之旅,师生们在指尖传承中感受清明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田老师将准备好的食材分发给各小组,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戴起手套化身"青团工匠"。揉面组的同学认真的调整配比,和面组的同学边搅拌边观察面团成色,操作台前此起彼伏响起"再加点开水""糯米粉不够了"的讨论声。当浅褐色的面团逐渐染上春意盎然的青绿,空气中弥漫的草本清香让在场师生恍若置身江南烟雨。


进入包馅环节,传统豆沙与奶黄双拼的"太极团",来自北方的同学初次尝试便捏出透薄不破的面皮,她兴奋地说:"没想到青团也能成为文化创意的载体!"田老师穿梭在各组间,适时讲解清明食俗背后的生命哲学:"青团青饺的'青'既象征万物复苏,也寄托对故人'长青'的思念。"


当200余枚青团经过25分钟制作新鲜出炉,同学们将成品装入定制环保礼盒。浅青色盒面印有"清明·雨霁"水墨画,同学们拿着这些满载心意的青团礼盒,无比高兴。


此次青团制作作为清明主题的重要实践,通过具身体验打破时空界限,让青年学子在躬耕实践中触摸文化脉搏。"当手指沾满艾草清香时,我突然懂了《岁时百问》里'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真谛。"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之旅,不仅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更在年轻心灵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揉捏青团时忽然懂得,清明不仅是祭扫的时节,更是万物生长的起点——我们捧出的每枚青团,都在续写中华文明的春天叙事。”暮色渐浓,活动室内艾香犹存,而年轻的手掌,已接住文明传承的接力棒。
撰稿:韦红红、王泳
摄影:张子欣、韩彬彬
数字经济与信息管理学院供稿